Silicon Shield2.0: A Taiwan Perspective( Credit:Depositphotos)
2024年9月14日,台湾学者吴介民投书《外交家》(The Diplomat)杂志线上栏目,直指台湾应该发展"硅盾2.0(Silicon Shield2.0)"战略,将"高阶芯片分散(至海外)制造"视为台湾的机遇,而非力量被削弱的表现。
这个观点同时也在台湾外交部参与主办的"凯达格兰论坛:2024印太安全对话"上发表,因此相当程度被视为台湾政府的意向,引起了产业相关人士与观察家的注意。
如果"硅盾2.0"是台湾未来可能的"国家安全——半导体"战略的一环,那么它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必须先回答三个问题:
首先,究竟什么是"硅盾(Silicon Shield)"?再者,支持"台湾高阶芯片分散至海外制造",在实际的产业情况下,究竟意味着什么?
最后,如果台湾真的想打造"硅盾2.0",吴介民(以及支持其观点的政策团队)提出的方向,是正确的吗?
这篇文章对此抱持着高度怀疑,甚至可说是反对的观点。
何谓硅盾?
2001年,澳洲记者Craig Addison撰写了"Silicon Shield"一书,书中主张,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即是其抵御中共犯台最强的武器。 Craig Addison书中对照的案例,是1990年代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爆发波湾战争,美国与其他多国联军进攻伊拉克,以确保科威特石油稳定供应。
此后二十年来,"Silicon Shield"被翻译成中文"硅盾"或"硅屏障",并广为流传,成为台湾"国家安全——半导体"分析框架的流行意见之一,在民间也可说是老少皆知。
然而,驳斥"硅盾不存在"的声音,也一直都存在。例如,特朗普的副国家安全顾问Matthew Pottinger在2023年访台后,便直言"硅盾的想法很疯狂",认为台湾成熟而领先的半导体产业环境,反而会让中共更有侵台动机,以将这战略硅岛纳为己有。
同年,时任台积电董事长的刘德音也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指出,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与是否可以防御中国入侵没有关系,关键还是美中之间该如何维持现状。
在吴介民的个人脸书上,他在转引这篇文章时提到:
"最近戴雅门(Larry Diamond)等人合编关于硅三角的书翻译成中文出版,其中有讨论到硅盾问题。他们倾向把硅盾诠释为台湾中心的见解,这点我在讲稿中不点名和他们对话。也希望我们台湾人无需对硅盾有台湾本位的想法。"
吴介民强调,"硅盾不是(或不应该是)台湾本位的观点:硅盾保护的是全世界,不止台湾。同样的道理,硅盾带来的风险,也感染到全球供应链上的所有国家和厂商。"
Larry Diamond,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著名民主理论学者,近年来以对中"鹰派"立场为人所知。吴介民所提及的书,台湾译为《晶三角:硅时代地缘政治下,美台中全球半导体安全》,其对新冷战时代的全球"国家安全——半导体"情势有多面向的分析,当中亦收录了主张"硅盾想法很疯狂"的Matthew Pottinger所著文章,在此不另展开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吴介民作为这篇文章的执笔者,虽然不同意书中对"硅盾是台湾本位观点"的说法,但他的观点,是将硅盾之盾牌保护面延伸到全世界。
由此,他提出"在硅盾2.0的框架下,产业多元化(疏散)不被视为对台湾经济和安全的威胁。相反,TSMC(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日本熊本县和德国德雷斯顿等地的投资,应被视为台湾影响力的延伸。这些投资与美国及其盟友的战略利益一致。通过这种方式,台湾加深了与西方的相互依存,增强了供应链的韧性。"
然而,这样的假设,忽略了一个重大事实。台湾过去40年来的半导体荣景,除了奠基于优良的基础设施、优秀而低工资的人力,以及台湾三大科学园区之间快速而便捷的交通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
台湾的电资通讯与半导体产业,本身就是全球化年代的产物。逐渐倒塌的柏林围墙,是台积电创业路上的背景音。倘若时移事往,世界再度走到两大阵营对抗的格局,台湾的半导体产业本身即面临重大挑战,未必有余裕做台湾与世界交朋友的芯片糖果。
台积电:全球化之子
【图略】南京的台积电工厂( AFP/ STR)
回顾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之路,作为龙头的台积电,自是其中相当具有代表性、也不可忽略的企业。让我们回到1980年代台积电的创业时刻,便可以明白,为何自2018年开始,创办人张忠谋、时任董事长的刘德音,便对于半导体产业站上地缘政治的风口浪尖,会如此地忧心。
在台积电创办之前,世界半导体产业史上,未曾有过任何一家专注于做"晶圆制造代工"的企业。
当时的其他公司,都采取垂直整合(IDM)模式,将芯片制程中的IC设计、晶圆制造、IC行销等完全包揽在同一个公司内,不假手他人。例如,今日看来已显疲态、但余威仍在的产业霸主Intel,便是其中的经典案例。
然而,在1980年代,张忠谋接受台湾政府邀请,抵台擘画未来20年的半导体产业蓝图时,台湾经济虽然正在快速起飞,但绝无可能造出一家Intel。
根据张忠谋事后回忆,当时的台湾,在IC设计、行销等环节,专业能力远远不足,但在晶圆制造部分,虽然技术也很落后,"但是在良率方面倒是满好的,可以跟别的世界级公司的制造部门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