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为什么把渝州改成恭州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宋徽宗为什么把渝州改成恭州
作者:

宋徽宗

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六月二十八日,宋徽宗下了一道圣旨,将渝州改成了恭州。

渝州得名,是因为渝水(嘉陵江)在这里汇入长江。宋徽宗将它改名,是因为这里发生了一起叛乱,为首的人是元祐九年(公元1094年)[1]的榜眼,赵谂(念审)。

赵谂是江津人,他们家发迹有一段黑历史。

他的父亲叫赵廷臣(也有史料写作庭),曾经是盘踞渝州南部獠人(当时朝廷对未归顺的少数民族的蔑称)的某一个部族的头目。大约是在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前后,赵廷臣把其他部落的头目都约到自己的山洞来,说是要跟大家商量一下接受朝廷的招安。彼时宋神宗的熙宁变法确实富国强兵了,獠人们觉得跟宋军打仗颇有些吃力,于是答应了这个提议。

但是这是赵廷臣的一个阴谋,其他头目抵达山洞以后,赵廷臣立刻对他们展开了屠杀,随后抢占了他们的财物,转头就去渝州衙门,说这些獠人叛乱已经被自己全部剿灭,特地来归顺朝廷。

一举解决了困扰北宋朝廷多年的“渝州獠”问题,宋神宗很高兴,给他封官、赐姓。所以,赵廷臣这个名字,也是朝廷赠送的,他此前叫什么名字,史料上已经没有记载了。

赵廷臣归顺之后不久赵谂就出生了,随后在十六岁的时候就在科考中得到了第二名,前途无量。

根据陆游的说法,他在邛州(今四川邛崃)一个寺庙的墙壁上看见过赵谂的题字,书法很差,文采也不行,之所以能够得到第二名,是因为他当时号准了宋哲宗的脉,知道他亲政之后就要重新搞变法,于是在文章里批评元祐时期的更化措施,这才得以平步青云。

赵谂中举以后被任命为太常博士,在回家给赵廷臣报喜的路上,梦见一位神仙送了他一首诗:

天赐雄才孰与戡,征西才罢又征南。

冕旒端拱披龙衮,天子今年二十三。

赵谂心动了,觉得这是老天在暗示他当皇帝,于是就暗地里动了要造反的心。

到了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赵谂在成都的时候,因为宰相章惇四处树敌,赵谂觉得朝廷一片混乱,机会来了,于是联络了几个亲信,准备改姓孟,以后蜀孟昶后人的身份起兵。甚至他们的年号都已经想好了,隆兴——就是后来南宋孝宗用的这个。

结果还没来得及行动,朝廷就传来赦书,宋哲宗驾崩,宋徽宗登基。

赵谂发现了事情的不对,于是对亲信们说:“新皇帝登基以后,章惇肯定要被罢,天下既安,人心难动,我们这个计划就不要执行了,大家也不要出去给人说。”

于是,赵谂便回到开封述职,随后升任太学博士。但是他还是有点不放心,于是假借搬家的名义,回了一趟四川,准备再叮嘱一下几个手下。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赵谂在渝州老家的时候被同谋告发,随即被抓。

他被告发的原因,很可能跟他的弟弟赵诙太高调也有关。尽管赵谂走之前让他们把这个计划销毁,但是赵诙完全不管这个叮嘱,在渝州家里的柱子上写诗之后署名都是“隆兴二年,天章阁待制、荆湖南北等路安抚使”“隆兴三年,随军机宜李时雍从行”,念念不忘他们的年号和赵谂给他封的官职。

当年九月,赵谂被杀,赵诙也被杀,宋徽宗倒是没有把他们灭族,赵廷臣被刺配琼州,赵谂的母亲、妻子、妹妹都被发配岭南,家产没收。

而赵谂被杀的时候,正好是二十三岁,暗合神仙送他的那首诗——天子今年二十三。[2]

鉴于渝州出了反贼,再加上“渝”字本身就变更的意思,宋徽宗觉得这个名字不太好,于是就改成了恭州,取恭顺之意。

赵谂被杀之后,有两个关于他的传说流传得很广。

一个是说他当年中举时候发榜,状元是毕渐,开封唱榜的时候,因为“渐”字的三点水没有印清楚,唱榜的人喊的是“状元毕斩,第二人赵谂”。于是,大家都说“毕斩赵谂”是当时就有的预言。

另一个是关于轮回的,因为赵廷臣刚刚接受招安就生下了赵谂,所以有人就说,赵谂是被赵廷臣杀死的獠人投胎而来,就是要报仇的。

[1]元祐九年即绍圣元年,当年三月二十六日发榜,四月九日改元,故本文还是采用了元祐九年的说法。

[2]赵谂的岁数没有准确记载,有人说他二十岁中举,本文里面的岁数都是根据“天子今年二十三”倒推的。

2024-07-04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读宋史的赵大胖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4/0707/2076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