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在为人处事时,能包容差异,才能避开浅薄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菜根谭》:在为人处事时,能包容差异,才能避开浅薄

一、

有一句话说:“你看见的,只是你的心想让你看到的”。

我们能控制自己的表面情绪,却控制不了自己隐藏的潜意识,但是我们的言行通常是在我们潜意识的主导下塑造的状态,并最终形成结果。

比如面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便有所缺点也视而不见,而对自己厌恶的事情,即便有可取之处,也置之不理,最后在自己的偏见之下,使事物越发的走向一个极端。

而这一切现象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念头,所谓修行也就是平衡内心陋习的过程。

《大学》有一句话说: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意思就是说:一般人对自己喜欢的人就偏心亲爱,对自己厌恶的人就偏心厌恶,对自己敬畏的人就偏心敬重,对自己爱怜的人就偏心爱怜,对自己傲慢的人就偏心傲慢。所以如果能够喜欢一个人而能知道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而能知道他的优点,具备这种修养的人,天下之间真是少之又少。

这种现象遍及人生的各个细节,不管是面对一件事情,亦或面对一个人来说,都是如此。

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当家中子女较多的时候,父母总会偏爱子女中的其中一人,又会稍微厌恶其中的一人。

对于偏爱的子女,即便有缺点也视而不见,对于不那么喜欢的子女,却往往过度夸大他的缺点,甚至会因为一些小错就加倍责罚。

这是大多数人犯的通病,而这世间能够具备良好修养去平衡这一通病的人,简直少之又少。

在这个错误上面,就连孔子都难以避免,在孔子身上发生了这样一个事件,这个事件也和一句著名的成语有关,叫做:朽木不可雕也。

孔子有许多弟子,其中有一人叫宰予,他是一个伶牙俐齿,能说会道之人,孔子非常喜欢他。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接触之后,孔子发现他的这个弟子一没有高尚德行,二做学问不勤奋,甚至大多数时间都用来睡觉了,于是感叹着说:“朽木不可雕也。”

而另外一个弟子叫子羽,相貌丑陋,孔子初见子羽的时候,就对他毫无好感,甚至以貌取人,认为他不会成才。

但是最终的事实却恰恰相反,子羽为人光明磊落,从不趋炎附势,在求取学问的过程中,也非常细微勤奋,后来甚至仰慕子羽的弟子都达到三百多人,他的贤名更是名扬远方。

孔子后来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也对自己犯下的错误表示虔诚的歉意,说到:“我只凭言辞判断人,结果看错了宰予,我只是凭相貌判断人,结果误会了子羽。”

二、

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放在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

而正是这个道理,恰恰诠释了这个错误存在的普遍性和根深蒂固,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就是对于自己内心信念的修正和平衡。

《中庸》有一句话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当喜怒哀乐各种感情存在但没有影响我们判断事物时,叫做“中”;当表现出来能够符合节度的时候,叫做“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规律,也是我们能够平衡万物的具体表现,当我们能使事物达到中和境界之后,天地万物便各归其位,运行不息。

当我们面对问题,让情绪存在的时候能够使自己的情绪合于适度,这才是合乎正道的,而不是任由情绪驱使导致行为走向偏颇,就像“一般人对自己喜欢的人就偏心亲爱,对自己厌恶的人就偏心厌恶”,这就是导致事物走向偏颇的错误。

而喜、怒、哀、乐是人的正常情感,是自身受到外界刺激后产生的正常心理反应,如果没有情绪或者过度压抑情绪,都是不正常不合理的。

所以可以允许存在,但不要让情绪意识影响自己的态度,能够做到有所喜恶,但不过度偏爱,即便察觉异样,也能坦然包容才好。

正如胡适曾说的一句话: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

我们总会对一些人情有独钟,也会对于另外一些人多有排挤,但是世间岂能人人都如自己心意,就像我们不能做到让每个人都喜欢自己一样,所以能够兼容并包,平衡适度,不仅能够避免因为自己态度的偏颇而给别人造成痛苦,更能提升自己宽容他人的胸怀。

《菜根谭》说: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对待心术不正的小人,要做到对他们严厉苛责并不难,难的是不去厌恶他们;对待品德高尚的君子,要做到对他们恭敬并不难,难的是遵守适当的礼节。

人往往对于那些世俗标准的小人过度厌恶,而对于那些世人称道的君子过度攀附,这虽是人之常情,但是在很多问题上也难免失衡。

因为小人并非一无是处,君子也并非全无缺点,更重要的是,在为人处事之中,要有容纳小人的度量,也要有和君子保持距离的态度,包容差异,才能成就和谐,避免浅薄。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国学书舍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1/0519/1594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