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原本是没有椅子的,也没有现代吃饭用的大圆桌,人们普遍都是跪坐着交谈、读书、吃饭、休息等。可以说,中国古人初始的生活起居状态就是一种“平面风格”——席地而坐,择地而卧,身体受力重心不离“地面”。
但是,自从西方的椅子传入中国后,就改变了中国人的起居方式,将“平面”变为“立体”。
椅子改变了中国人的起居方式
与“平面”相对的,是西方人的“立体”起居方式——即身体重心离地,以椅、凳作为支撑工具。
其实,人类很早就学会坐了。第一把椅子出现于石器时期,椅子应该是从凳子发展而来的,贯穿于“苏美尔文明”整个时期,椅子都在使用。古埃及文明一开始就有椅子,古埃及的椅子发展已经很丰富,皇室椅子的制作非常精美,扶手和靠背都已完整出现。下图是古王国第4王朝胡夫法老的母亲Hetepheres I的椅子(大约4500年前),是从吉萨金字塔旁边的一个墓中出土的。
椅子相对于中国古老的文明来说,完全属于舶来品,自从椅子进入中国并被普及以后,中国人的起居方式,也就渐渐由平面变为立体,由席地而坐变为垂足高坐。中国人从席地而坐到习惯垂足坐椅,其过渡时间大致在五代至北宋之间。
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早已习惯坐着椅子、伴着高高的桌子生活,其实这本是“西式”的起居方式,西式起居与中国文明结合,博大包容之下或许亦多少有着原生文明的失落。
但只要想一想,那时的人们长期以来在地上生活惯了,对于平民老百姓而言实在没必要在居室里增添这么一个多余物件,而且也缺乏来源渠道。因此终唐一代,椅凳并没有影响、改变大部分人的生活习惯。而大规模使用椅子始于宋朝,这基本成为共识。
从席地跪坐到垂足胡坐
唐代以前的人们,在室内仍以席为主,人们的主流坐姿仍然是席地而坐。需要一提的是,席地坐也是有规矩的,必须跪坐,当时称之为正坐。
跪坐就是臀部放于脚跟上,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有时为了表达说话的郑重,臀部离开脚跟,叫做“长跪”,也叫“起”。在《后汉书·列女传》中“乐羊子妻”劝丈夫拾金不昧时,就用这个姿势说话。
有句成语叫“促膝谈心”,是说两个人跪坐在地上的席子上谈话交流,越谈越亲密,不知不觉地越来越近,膝盖都碰到一起了。在今天,人们用“促膝谈心”来形容亲密地交谈心里话。
至于随意地盘腿而坐,古人称胡坐。同样是坐地,“正坐”与“胡坐”相差很大。胡坐以卑贱不恭的臀部着地,把“不洁”的足部正面示人,无论对自然还是对他人的恭敬都大打折扣。因此很长时间里,胡坐被华夏礼仪看作失礼的表现(胡坐,顾名思义即胡人的坐姿)。
为什么说椅子让中国走向衰落
跪坐才是华夏古人的标准坐姿。虽然进入隋唐后,中国进入了历史上最具有文化包容力和兼容并蓄的时代,社会已经不那样强烈地排斥胡坐了,但是跪坐(正坐)仍具有传统礼法的地位。不过唐朝后期,文人的地位越来越低,武夫占据了社会的统治阶层,社会风气日渐堕落,大唐迅速走向衰亡,可能与“胡坐”越来越流行有着巨大关系,后文会说到原因。
关键的变革发生在宋朝
宋朝社会,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中国进入平民时代,市井的活跃,经济的繁荣,使椅子终于在全社会普及开来,以至上至皇家,下至平民,都坐到了椅子上生活,中国人的起居方式终于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平面”变成了“立体”。
这种改革给中国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不要小看这个变化,它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但影响了建筑风格、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等,更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心理和精神气质,让中华璀璨的文明进程走向衰落。宋朝以后,中国人的思维从此渐趋僵死、老迈、枯燥、压抑……
椅子的舶来,使跪坐消亡
由于不坐地了,所以就用不着脱鞋了,中国人曾跟日韩人一样的除履席居的习惯就此革除。而由于坐在椅子上比坐在地上高出了许多,所以桌案也必须升高以求适应,桌子高了,一系列的家具也随之升高,相应的,房间窗户也要升高,进而导致建筑结构的变化等等……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变化,从“跪坐”到“椅坐”,“立体”起居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心理和精神气质。
跪坐是华夏古人的传统坐姿,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家居态。与跪坐相得益彰的是中国人宽大飘逸的汉服,跪坐在席上,最能体现中国文明端庄、肃穆、宁静、谦恭等礼仪风范。然而由于椅子的到来和普及,这种优美的身体符号没了。
反过来想想,穿着宽大飘逸的汉服,坐在高高的椅子上,依着高高的桌子,仔细想想,是不是少了一点纯正的味道?而西方人的紧衣窄袖坐在椅子上才好看,可如果穿那样的服装跪坐于地,不也显得很别扭吗?我们古人宽大飘逸的汉服,只有用跪坐的身形,才能充分地展示其雍容、端庄、宁静、谦恭的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