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老的传说中有一些神秘的植物,它们有些能致人死命,有些能赐人幸福,有的是亡灵化身,有的来自于地狱这些植物的魔力来自何处?这次植物学家担当起了现代巫师的角色,施展神通,一一剖析了这些植物魔力的来源。

现实中相貌平平的曼德拉草是流传最广的魔法植物。古希腊和古埃及人传说,吃了它可以增加女性魅力;但是到了阿拉伯人口中,它却变成了“魔鬼之烛”——传说会在夜里闪烁发光;而在中世纪的欧洲,拥有曼德拉草是有罪的,1630年在德国洪堡3位妇女被判火刑,其罪名就是私藏曼德拉草!
四片叶子的三叶草,能给人带来无与伦比的幸运;受过日精月华洗礼的狐狸,在头顶放一片魔法叶,就能随意幻化成人形。至于“博落回之根”、“延胡索之花”、 “玉山佛甲草”之类的名称,早已为精研“轩辕剑”系列游戏的玩家所熟识——提到“魔法植物”,也许每个人都能想到一两段奇幻的故事。然而植物与魔法之间, 究竟有多少瓜葛,那些虚幻的故事或者传说,究竟有多少能确实存于世间?
曼德拉草
女巫掌中的嘶吼精灵
魔法学校的植物课上,赫敏第一个举手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她说:“曼德拉草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复形剂,用于被诅咒或被变形的人恢复原状。虽然曼德拉草是一种有效的解毒剂,但它本身却是非常危险——曼德拉草的叫声是致命的。”
老师要求大家给曼德拉草换盆,大家争先恐后地抢耳塞,继而小心翼翼地把那些长有触角、会叫喊的植物连根拔起,从一个花盆挪到另一个花盆——哈利·波特整整用了10分钟才把一棵特别胖的曼德拉草压挤进花盆。
即便不是“哈波迷”,凡是看过《哈利·波特与密室》的人都对这种能尖叫的植物印象深刻,曼德拉草确有其物吗?回答是肯定的,确实有这种植物,在欧洲中世纪的神秘典籍中,详细记载了采摘曼德拉草的方法:在月黑风高之夜,背风面向西方,用蜡堵塞住耳道,把草栓在狗身上,让狗把草拉出,必须用狗,因为曼德拉草出土时的恐怖叫声能让人萎缩、抽搐、惊悸以至发狂而死……
传说让曼德拉草充满神秘的色彩,而当我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格拉斯拉植物园第一次亲眼见到这种植物时,不免有些失望:墨绿色的叶子皱巴巴的,很矮小,开着浅色的小花,看上去仿佛生长过于旺盛的萝卜。
征得了工作人员的许可,我试着把其中一棵拔出土来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尖叫,没有惊厥、抽搐,我依然健在,欢蹦乱跳。不过,同行的植物学家提醒我回去一定要洗手,因为曼德拉草有毒,吃进嘴里总是有安全隐患——野外归来、饭前便后,洗手讲卫生是好习惯。
古代人早就发现了曼德拉草的药用功能。《旧约·创世记》就有雅各的两位妻子为了得到丈夫的宠爱而争夺风茄果实的故事,其中的风茄就是曼德拉草。这种伴随着历史和文明源远流长的植物,在植物学家眼中,究竟是什么呢?很遗憾,植物学家一点也不浪漫,他们把这种植物叫做“毒茄参”——毒茄参属于茄科毒茄参属。
毒茄参的确是一种有毒的药草,叶子泡茶,饮后先是兴奋,继而精神变迟钝。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睡眠》里谈到,毒茄参可以起到致眠的作用,中世纪时人们常用其叶制茶服用,具镇静催眠之效。

少则为药,多则为毒。在古希腊,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或伤员,很多都愿意选择服用毒茄参的果实,在昏睡中完成痛苦不堪的手术,尽管他们知道,吃多了毒茄参可能导致他们永远安眠不醒。
曼德拉草只是分布于欧洲、北非和阿拉伯地区,因此中国人对它知之甚少,若非在阿尔卑斯山下的偶然相遇,毒茄参在我脑海之中也只是朦胧的概念而已,然而亲眼见过之后,却变成了更多的疑惑——毒性、致眠或者致幻,都是我所能理解的,但为什么传说,在拔出毒茄参时会有摄人魂魄夺人性命的尖叫?
曼德拉草会尖叫的传说在欧洲流传甚广,莎翁名著《奥赛罗》有这样的台词:“这是多么讨厌的声音!就像曼德拉草从土中被拔出时的尖叫!凡人听到必会发疯,它是一种诅咒!”为此我特地询问了格拉斯拉植物园的植物学家,他告诉我,毒茄参拔出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声音,但是关于植物经常有不实的误解——就像中国人说不抓住人参娃娃的小辫子,它就会逃跑一样——挖掘毒茄参的人会因为手上沾了毒液导致中毒,于是传出拔曼德拉草的人会被诅咒致死,而后越传越奇,演变出“尖叫”的说法,似乎暗合了中国人所谓的“非礼勿动”。
乌头
来自地狱的毒物

乌头有剧毒,花色又是诡异的绛紫色,古人认为它是地狱三头狗的口水化成。
有毒的植物在传说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多是因为,编造传说的人们还不能够确切地掌握这些植物的性质与功能。这不是古人的错,他们编造一个个阴森恐怖的故事, 用意或许正是在于告诫大众,这些诡异的植物是受了诅咒的毒草,远离它们,否则将危及性命!
有些植物确实模样诡异,然而那诡异的外观却有种别样的韵味,若不编造些传说出来唬人,难免被好奇者吃进嘴里,导致一些呜呼唉哉的事情。在我记忆中,误食毒草的经典一幕正是发生在外形怪异的植物上——6年前,我曾进山做植物调查,同行者中有人不听劝阻,认为乌头花如同精致的工艺品,于是不相信这草具有剧毒, 向神农同志学习,以身试毒,舔了舔乌头的根茎,于是整个嘴和舌头麻木了4个小时,嘴角和舌尖的肿胀在一天之后才消退。
根据乌头花诡异的绛紫色,古人们给它编撰了奇特的身世:
传说古希腊闻名天下的英雄赫拉克勒斯受到嫉妒成癖的天后赫拉的阻挠,要求他必须完成12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才允许他升格为神,而这些任务的最后一件,就是把冥王哈德斯的地狱看门狗带到天后面前。在冥界,赫拉克勒斯经历重重试炼,终于遇到了冥王,当他提出要带走地狱看门狗时,冥王并没有反对,只是提出了一个条件:制服地狱看门狗而不许使用武器。

曼佗罗
曼佗罗,曾被认为是曼德拉草的中文译名,其实它们是茄科的两种植物,曼德拉草只分布于欧洲,而曼佗罗各大洲都有分布。曼佗罗又叫“天使的号角”,传说巫师用血液灌溉,培育出具有邪恶力量的黑色曼佗罗。实际上曼佗罗有白色和紫色的,并没有黑色的品种。它的传说也是缘于毒性——曼佗罗全株有毒,有致幻作用。
地狱看门狗长有3个头颅,以身在冥界的死灵为食物,异常凶猛,吼叫声如雷一般响亮。赫拉克勒斯跳上地狱看门狗的背部,用腿夹紧它的3个头,并紧紧扼住它的喉咙,任凭这怪物如何跳跃挣扎都不放手,直到恶狗屈服。
当赫拉克勒斯带着地狱看门狗来到人间,从未见过阳光的恶狗被明亮的光线吓得疯狂,于是猛烈地左右甩着3个脑袋,它剧毒的口水洒落一地,凡是毒液喷洒到的地方,就会从地面钻出一种有毒的植物,它们花朵的颜色像冥界一般阴暗,它们花朵的外形如同被恶狗吞食的亡灵的头——这植物,就是乌头,深紫色,花如头盔状, 名副其实的剧毒植物。

曾经有许多起旅游者误食乌头毒发身亡的案例,可见古希腊的传说中,把这剧毒的植物看作地狱恶狗所吐的毒液,是多么贴切而恰当。然而希腊神话却并未为东方人所熟识,于是依旧有人为了尝鲜,吃了乌头,变为了新的亡灵,到冥界报道。
水仙
水仙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栽培花卉,然而在西方,水仙却有着另外一重含义:自恋。奈悉索斯偶然出现在水边,看到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于是深深迷恋;他不吃不喝,一直待在水边,因为一旦自己移动,那倒影就消散不见,最终他在痴心与饥渴的折磨中死去——于是,奈悉索斯的名字,变为了一种植物的学名,Narcissus,水仙。
彼岸花
黄泉路上的绚烂风景
东方人更熟识的冥界与西方不同,没有凶恶的三头狗,但是却同样阴郁,有漫长而阴冷的黄泉路,亡灵们排队沿着它走向冥府。

而在东方人的传说中,也有关于冥界的魔法植物,那就是彼岸花,生长在黄泉路上的接引之花,花香拥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亦是黄泉路上惟一的风景; 那花开得凄 美绝伦,不失优雅,却带一些东方人特有的幽怨,花的颜色血红,花瓣的皱褶百转千回,丝丝缕缕的,似说不尽生死永隔的哀叹。
彼岸花,又名曼珠沙华。在日本的漫画和动画片中,彼岸花与亡灵是密切的搭档,《地狱老师》、《百鬼夜行》等诸多作品中都有它们的踪迹;中国人也有偏爱彼岸花的嗜好,有些人偏爱的是那花的凄婉,有些人偏爱它们的寓意,于是它成为了王菲的歌、畅销小说的题目。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我在北京植物园的草坪上,与一丛彼岸花不期而遇,它们一枝枝直立在草坪上,嫣红的细长花瓣从中心向外伸展,精致而华丽。每一朵花下面只有一枝不到半米高的花葶,再无他物,没有叶子,更没有分支。

秋天彼岸花盛开的时候,它们的叶子早已凋零消失了,人们感怀于它“花叶永不相见”,传说它是“彼岸的植物”,寓意人生死相隔。
这就是彼岸花的神奇之处:它们春夏绿叶葱茏,初秋茎叶凋尽,于是从土中抽出花葶,孤零零地开放。叶子和花,分属于不同的季节——花开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因而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仿佛面对彼岸的人,凭水相望,却是永诀。
但是,如此奇异的花朵,在植物学家的世界中却很平常。因为彼岸花野生于山涧林谷的石缝中,球茎样子似蒜,所以被起了一个蹩脚俗气的名字——石蒜。彼岸花是石蒜科石蒜属的植物,每种石蒜的花色、花期并不相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春天长叶,光合作用,积累能量,秋天开花,传播种子;另一类春天开花,传播种子, 夏天长叶,光合作用,积累能量,以备过冬。花与叶的交替,只是植物适应环境的生理现象,与彼岸相隔的悲伤情怀无涉。
春天开花的石蒜在清明左右开放,又被叫做春彼岸花,而秋天开花的则被称为秋彼岸花。两种彼岸花的花期都在祭祀先人的时节,所以人们把这种花与亡灵联系到一起。
槲寄生
爱神之礼
东方也好,西方也好,被人们“赋予”了魔力的植物很多,它们中除了与死亡、黑巫术有关的,也不乏温暖、赐人幸福的种类。圣诞将至,又到了用金色槲寄生装点门廊的时候了,这是一种令人愉悦的魔法植物。

槲寄生是欧洲传说中的植物——关于槲寄生的传说,并非美好而愉悦的故事,而是充斥着杀戮:北欧神话中,和平之神伯德被邪恶之神罗奇射杀,杀死伯德的箭便是槲寄生制做的——据说只有靠吸取他人养分而生的槲寄生,才是唯一可以伤害伯德的东西;伯德的母亲,爱神傅丽佳请求众神,并最终救活了伯德;心存感激的爱神承诺,今后无论谁站在槲寄生下,便赐予那个人一个亲吻和永远的幸福。后来西方便渐渐形成了圣诞节在槲寄生下亲吻祈福的习俗。

欧洲的传说中,站在槲寄生下的人能得到爱神的祝福,后来演变成圣诞节在槲寄生下亲吻祈福的习俗。槲寄生是一种寄生植物,它寄生在乔木的枝干上,干枯后会变成金黄色。
至于槲寄生在东方重新走红,则归功于“网络作家”痞子蔡——蔡智恒。他的第四本小说名为《寄生》,以槲寄生的传说为衬托,讲述了一段浪漫故事;至于为什么 “槲寄生”变成了“寄生”,蔡曾经说过,因为他是写手,而不是植物学家。
在小说里,槲寄生的寄主是台湾赤杨,而在山林或者公园里,它们可能生于各类杨树、栎树或者悬铃木上。在树叶落尽的时候,槲寄生远远望去仿佛一座鸟窝,近看,“鸟窝”是由许多枝枝杈杈交错而成,那些枝杈都生在树木原本的枝条上,枝杈的顶端有绿色的硬叶。

天仙子
天仙子是茄科的植物,它的毒性能让人晕厥昏迷。在巫术时代,它被用来当作通灵的魔药,后来也被医生用做镇静剂。武侠小说里出现的蒙汗药、迷魂剂就是以这种植物为原料的。
连接着树木原本枝条的部分,是槲寄生用于吸收寄主养分的寄生根,而到了秋季,槲寄生的果实随着贪吃的鸟类远行,当含有种子的粪便被高空投掷、掉落在另一株适于寄生的树上时,新的“鸟窝”即将形成。
在杭州植物园里,我第一次见到槲寄生——远看确实与鸟窝无异,只有仔细分辨,才能看出枝杈上绿色的叶片。而当时正值观赏梅花的季节,林阴道上,疏散的一对对情侣相依漫步,向着前方梅花聚集而去,不曾留意头顶的槲寄生。或许,这寄生植物的故事,依旧少有人知,往来穿梭于槲寄生下的人们,并不明了在他们的头顶,就有幸福的象征。
然而人们依旧坚信爱、和平与宽恕的力量,或许北欧神话正因如此,才赋予了高高在上的槲寄生以象征意义,让人们时时能够感觉到,其实幸福,就在头上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