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名师评选 中国大陆高教刻骨铭心的耻辱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文集 > 正文
高校教学名师评选 中国大陆高教刻骨铭心的耻辱 —孙延军 建政六十年 中国不具培养名师的土壤 下
孙延军:建政六十年 中国不具培养名师的土壤(下)  Real Player格式Windows Media Player格式加入自由串听 听众来信
推荐给朋友
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节目长度:10分34秒 下载mp3

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听《新闻透视》。我是李洁。

主持人:在上期的节目中,原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孙延军就“百名名师”的评选活动中,反映出来的教育腐败问题和您进行了深入探讨。今天孙教授继续和您分析“百名名师”应不应该评,以及中国目前是否存在培养名师的土壤。

三、该不该评?

中国高校中评比之多、工作之繁绝对会让外国同行惊得目瞪口呆。从高校校长,到普通教师,甚至研究生,本科生。无不绷紧神经,时刻处于临战状态。只要目标出现了,大家就必须争先恐后,趋之若骛。只要比别人落后一步,处境就会不利,前途就会堪忧。

从助教到讲师,副教授,教授,特聘教授,院士。再想法进入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从校级项目到国家重大项目,从校级奖项到国家级大奖。从普通教师到成为校长最后成为政府的高级官员。真是生也有涯,而评比无涯。

大学本来应该是学术自由的圣殿。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僚对高等教育不仅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而且费尽心机,用各种评价体系,把知识分子玩弄于掌股之间,使之心无旁鹜,对官僚集团马首是瞻。变成追名逐利的奴才。同时,既得利益者,也通过巧立名目,设定各种评比,控制游戏规则,上下合谋,瓜分国家的宝贵教育资源。

绝大多数学人奋斗一生,号称著作等身,但仔细推敲,竟毫无可取之处。在这种环境下,即便是一个天才,也会变成一个争名夺利的市侩。这样的成就和水平即便有名师之名,也不可能有名师之能。

高校教学名师奖的评审引发的争议,最值得我们深思的,恐怕是为什么公众的舆论,几乎是一面倒的批评;为什么这样一个奖项,会引发社会这么大的关注。原因有二:其一,高等教育一直被中国的广大民众寄予厚望,中共在所谓的改革开放之后,也一直强调要“科教兴国”,教育在中国民众的生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民众的期望越高,收获的失望越大。这个失望,不仅仅说我们这么多年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没有出现一个没有争议的一个大师级的学者。甚至我们国家每年评出科技大奖,真正能够达到世界水平的,都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更有甚者,很多获奖项目,最终被证明了是一种虚假的科学研究;甚至是一种科研上的蓄意欺骗。所以,民众的失望是必然的。 其二,全行业的腐败,彻底摧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信用。科研作假,教师在工作上的不敬业,生活作风的不道德,全行业弥漫的各种潜规则,以及整个教育制度的不合理,管理者的肆意妄为,彻底摧毁了整个高等教育的信用体系。无庸置疑,中国高等教育的各级官僚,是摧毁中国高等教育信用体系的罪魁祸首。

高校教学名师的评选,本身就是心术不正的产物。在一个社会处于道德沦丧、腐败盛行的境况下;当学术作为一种政治工具被官僚集团所操控的时候。任何一种评审都是对现代学术精神的亵渎和对公平公正原则的践踏。它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的不是无尚的光荣而是刻骨铭心的耻辱。在这个问题上,不仅既得利益者有罪,高校的普通教师和学生的不抵制、不作为也是一种犯罪。中国的高等教育群体既是受害者,又是罪人!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现在并不具备名师生存的土壤。

主持人:听众朋友,今天的《新闻透视》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再见!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09/1007/145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