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 大陆网友批判来自新华网的消息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网闻 > 正文
通胀 大陆网友批判来自新华网的消息—通货膨胀:粮价涨农民反受伤


   王大麻子

08-04-09

  (http://lishiba1.blog.tianya.cn/ 和http://blog..cn/zhbxiang)
  
  官方及御用专家总是说我们的通货膨胀是结构性的,在消费品价格指数CPI(表示的通货膨胀)上涨中,大部分来源于食品(粮食、肉、食用油和蔬菜,尤其是肉和食用油)价格上涨。但事实表明,食品价格上涨和食品价格上涨主导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并没有使农民受益。早前看到有网友说提高农产品价格可解决三农问题,麻子认为对此持不同看法。由于一直关注通货膨胀,关注通货膨胀中的农民,于是也十分关心相关新闻调查。春节后,在新华网读到了两篇文章,分别为《千里贩菜记 —菜价上涨谁受益菜农称收入反降(2。22)》和《警惕物价上涨带来新的农民负担反弹(2。27)》。今天(4。9)又在新华网的头栏专题中,又看到《“暴涨惊市、暴跌惊农”,如何破解物价难题》、《农资价格上涨,农村劳动力不足:今后粮食怎么种》、《国内米价为何逆势下跌:调查显示粮农余粮无处可卖》等文章。这些文章表明,虽然官方说通货膨胀主要是农产品价格上涨所致,但农民非但没有得益却反而受伤。
  
  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最受伤(收益反而降低)的原因在于:首先、此农产品价格上涨,是由存款长期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引起的经济结构失调,经济结构失调(房地产、工程建设、汽车产业,及相关产业超速发展)形成矿产品(能源、钢铁)高消耗经济增长发展模式,导致原材料、生产资料、农资等价格上涨(这些价格上涨不计算在通常作为通货膨胀指标的CPI中),引起农业生产成本(和农产品如蔬菜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导致的。现在提起通货膨胀,就有人说是成本推动型,特别是成本输入型,其实首先是产业结构失调引起的。其次,农产品也是许多行业的生产资料,农产品价格上涨主导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也导致劳动工资上涨,由此进一步推动农资价格上升(工业品物价指数也会上升,从而形成持续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这个过程中,农资价格指数的涨幅绝对大大高于农产品价格涨幅,因此在通货膨胀中,虽然食品价格指数上涨很快,但农民收入反而降低。也可看出,农民首先因农资价格上涨而受伤,继而又在农产品价格上涨推动的通货膨胀中继续受伤。
  
  农业是个非常特殊的产业:从经济学理论上讲,农产品市场是个完全竞争市场,农产品供给有弹性;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即农产品需求量对农产品价格变动不敏感;农产品是季节性产品,生产周期基本以年为单位(其它还有受自然和气候条件影响等)。中国农业更是特殊:农业(农村)人口多,人均耕地比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少得多。因此,除少部分地区外,绝大多数地区农户的生产规模极低,以至于粮食商品率低,有的甚至连自己吃都不够(如西北部一些地区)。
  由于是完全竞争市场,农产品市场均衡价格由(长期最低)平均成本决定,这决定了农业生产不可能有经济利润(即超额利润)。同时,有相当部分自然条件不好的地区,经济不规模的农户(这样的农户占大多数),其农产品成本会高于农产品市场价格,即有相当多(应该在一半以上)的农户亏损。这里的亏损是指收入不能补偿农业生产所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不是会计账面成本)。在经济学的亏损意义下,相当多的亏损农户还是有一点“纯收入”的,只不过其纯收入远比其将劳动投入到城市所获收入低得多。这也可以解释,两亿多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这一事实。
  由于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而农产品供给有弹性,就会导致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多收了三五斗”,农产品产量增加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的幅度,大大高于产量增加幅度,从而产量增加总收入反而降低。但是,我们不能反过来说,农业减产导致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就会使农民增加收入。原因在于:农民种出粮食到食品进入消费者家庭,其中有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农业生产是完全竞争的,而加工和流通环节却是垄断的或垄断竞争的,所以食品价格上涨,受益者主要是流通环节的厂商,而农民受益很少。考虑到中国绝大多数农户所生产粮食的商品率低,所以农产品涨价给其带来收入增加不多。再考虑中国特色,农产品涨价后农资也趁机大涨,农民收入反而会低,特别是那些商品率低的农户。
  由于农业生产周期以年为单位,则农户生产或农产品供给决策所依据的价格是上年的价格,需求则是当期市场价格。这样就会形成:若上年某种农产品价格高,今年大家都一哄而上增加这种农产品供给,从而导致当年价格大跌;或上年某种农产品价格低,今年大家都减少种植,从而导致当年价格大涨。猪的养殖、西瓜的种植等,都是如此。经济学上的蛛网模型就是描述农产品供给和价格波动的。在价格大幅波动中,受伤的就是农户。特别是中国农业人口多,这种大起大落的波动,就特别显著。这种情况下,若政府在上年农业歉收,而决定采取更大优惠措施鼓励食品生产的时候,就越会加大农业生产和价格的波动。如今,东北地区已有农民有粮卖不出了,当然这可能是由于运输成本增加,或者政府采取提高准备金率来解决流通性过剩的猛药导致粮食企业无钱收粮所致。也许两年后,现在大力投入进行生猪生产的养殖户,会有大的亏损。
  
  现在是盛世,人均GDP、人均收入都大大提高或成倍增长。但是,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大大低于平均水平的多数城市居民,也承受不起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所以,绝大多数农户不能从农产品价格上升中得到多少好处,但毕竟会给少数从事规模化种植的农户增加不少收入。但尽管如此,考虑到城市大量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考虑到农产品价格上涨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政府肯定会对农产品价格进行管制,控制农产品价格涨幅。去年冬天以来,所宣布的价格管制措施,包括涨价审批制度,就是针对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加工品制定的。所以,国家不会允许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所以不可能指望让农产品涨价来解决三农问题。从东北农户稻谷卖不出去来看,我国可能真是温*总*管对外说的那样,粮食不短缺。所以,涨价压力纯粹来自于流通领域的垄断力量(包括中粮储)。
  我们看到,在通货膨胀中农产品价格上涨,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特别是农资价格(包括化肥、农药、农机作业费、电、汽柴油)上涨幅度超过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农业雇工价格也大幅上涨,记得前五年每天是20元,现在达到60元到100元,由于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多数家庭农忙时都可能要请雇工),农民收入反而降低。为此,政府也对农资价格进行了管制。但是,由于农资价格是由农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推动的,农资生产行业是具有垄断性的,价格管制只会陷入越管制越短缺,越短缺价格上涨压力越大,进行管制越严的恶性循环。
  
  今年国家对“三农”的投入(预算中的5625和追回252.5亿)共达5877亿多。若加上对城市居民的食品补贴,可能国家为粮食或食品问题的财政投入更是一个天文数字。但这能否解决问题,仍然是个疑问。我在最近的贴子(雪灾之后,油菜花仍然盛开)中,谈到了解决三农的问题一些想法。这里进一步将想法归纳如下:
   一、废除现行城乡分隔、特级特权的户籍制度。以促进农业剩余人口向城市,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从而减少农业人口,提高户均农业生产规模。
  二、农地私有化。这既为向城市和非农转移的农村人口提供了城镇生活所必要的启动资金,也可促使农地向种植大户转移,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效益。从新华网上的新闻调查(《今后粮食怎么种》)表明,农地向种植大户转移,虽然会形成地主和雇工关系,但做为雇工收入比自己种田收入还会高。更何况经营农业也是要有经营头脑的,而相当多的农民就不会经营农业,也不会经营自己的劳动力。
  三、因地制定,政策不能一刀切。在耕地多的地方,大力发展规模化种植,作为大路货的商品粮基地。在耕地少,不能规模种植的地方,大力发展精耕细作的有机农业和精品农业,发展庭院化经济。日本的大米在中国能卖到60-90元一公斤,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生产出来,以满足中高等收入家庭对有机食品和高品质食品的需求,同时农民又能因此获得高收入。
  四、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等农资的需求。有机农业生产的农产品价格高,而且也能是劳动集约生产,可解决农业劳动力剩余问题。同时,加大农家肥的利用(现在农户生产很少用农家肥,农家肥因此成了水污染源)。有机农业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也是可持续发展要求。
  五、发展各种类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此基础上,按产品种业建立全国性的或地区性的协会。这一条和第三条,可改变农业的完全竞争市场性质,使农业成为垄断竞争市场。协会可按市场预期调控种植面积,以稳定农业生产进而稳定农产品价格。当然,全国性或地区性协会,也增强了政治经济博弈力量,从而更好地维护农民利益。
   。。。其它、请网友补充或指教。
  
   最后,对目前问题来讲,最重要的是解决低(负)利率导致的经济结构失衡,以及由经济结构失衡导致的通货膨胀(尤其后面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问题。

原文作者所属博客:半点儿正经


作者:王大麻子 回复日期:2008-4-10 7:17:52 

  踢...解决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只在一念间

作者:王大麻子 回复日期:2008-4-12 9:18:04 

  再踢...

作者:石头木100 回复日期:2008-4-12 10:43:04 

  麻子这个球,总是在自己踢,我也来踢一脚。
  
  “农地私有化。”可能是个利弊参半的问题。这样做肯定可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促使生产力的提高。甚至可能推动农村的民主建设,优化城乡结构。
  但对于目前没有比较民主平等的社会环境而言,一权独大,贪腐盛行。是否能保证“公平的私有化?”
  不公平的私有化,很可能造成大量农村“村霸”、“党棍”霸占大量土地利益,农民有没有理性抗争的渠道,也许从此中国农村就开始了从贫困走向暴乱的泥潭之旅。
  农地私有化如果作为一个政策,确实要及其慎重。"裆“国恐怕不可为。

作者:虎卿 回复日期:2008-4-12 11:10:59 

  
  
  请问搂住,新华社是一个什么组织?
  
  
  新华网还报道过,“猪肉价格上涨,受益最大的是农民”。您究竟相信那个?
  
  还不知道他们明天又会怎么说。

作者:李灵灵 回复日期:2008-4-12 12:25:51 

  “猪肉价格上涨,受益最大的是农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猪肉在涨,食料也涨。
  农产品在涨,肥料也在涨。

作者:李灵灵 回复日期:2008-4-12 12:32:17 

  我也给麻子兄补充两点:
  
  一是抢救农村的生态环境,80、90年代我的家乡还能看到巍巍青山、明晃晃的沿塘,现在一切都被污染破坏了,河塘里再也看不到活蹦乱跳的鱼儿,家家户户打井用地下水。长此以往,山河不在,农村的土地再也不能养人了。看看人家日本、美国的乡村,环境保护多好啊。
  
  二是打破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后,逐渐实现村民和城里人享有同等的福利待遇。
  

作者:王大麻子 回复日期:2008-4-12 15:44:48 

  作者:石头木100 回复日期:2008-4-12 10:43:04 
    麻子这个球,总是在自己踢,我也来踢一脚。
    
    “农地私有化。”可能是个利弊参半的问题。这样做肯定可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促使生产力的提高。甚至可能推动农村的民主建设,优化城乡结构。
    但对于目前没有比较民主平等的社会环境而言,一权独大,贪腐盛行。是否能保证“公平的私有化?”
    不公平的私有化,很可能造成大量农村“村霸”、“党棍”霸占大量土地利益,农民有没有理性抗争的渠道,也许从此中国农村就开始了从贫困走向暴乱的泥潭之旅。
    农地私有化如果作为一个政策,确实要及其慎重。"裆“国恐怕不可为。
  ==========================================================
  农村土地私有化,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在现有承包地基础上,平均地权作简单调整.
  当然要在民主监督的基础上.

作者:王大麻子 回复日期:2008-4-12 15:47:59 

  作者:李灵灵 回复日期:2008-4-12 12:32:17 
    我也给麻子兄补充两点:
    
    一是抢救农村的生态环境,80、90年代我的家乡还能看到巍巍青山、明晃晃的沿塘,现在一切都被污染破坏了,河塘里再也看不到活蹦乱跳的鱼儿,家家户户打井用地下水。长此以往,山河不在,农村的土地再也不能养人了。看看人家日本、美国的乡村,环境保护多好啊。
    
    二是打破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后,逐渐实现村民和城里人享有同等的福利待遇。
  =======================================================
  的确,在平原地区,污染很严重.这是不使用农家肥(结果农家肥积累成了污染源),只使用化肥的结果.
  在山区,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很多边远坡地被弃耕,生态反而有所恢复(这在天涯经济论坛有一个贴子,讲四川的情况).
  
  另确实应建立城乡平等的医疗养老福利保障.

作者:播火者 回复日期:2008-4-12 17:15:13 

  我看到的帖子讲通涨和就业是问题相关的两个方面,简单的说,高通涨,高就业,低通涨,低就业,那么打个比方,假如有一锅粥,10个人吃,原来4个人吃的饱,剩下6个人吃剩下的粥,吃不饱,假定我们的社会是合理的,那么:
  
  (1)放任通涨,促进就业,那么4个人吃的更多,剩下6个人都有饭吃,但量更少了;
  (2)抑制通涨,高失业率,那么4个人吃的饱,只不过吃得少些,4个人吃的不饱,但吃得多些,还有2个人没得吃;
  
  但考虑到中国的情况,你认为他们会怎么做呢?后来我明白了,我知道城乡二元结构又来帮忙了,呵呵,三层意思:
  
  (1)城乡二元;(2)城市二元;(3)乡村二元;
  
  有这三个二元,在前面的两种情况中任选一种,都可以高枕无悠的。这就是他们要坚持做的。所以不必担心他们如何应对,他们根本就不会,不用,也不愿解决问题。

作者:lknlkn119 回复日期:2008-4-12 17:15:30 

  专业

作者:播火者 回复日期:2008-4-12 17:21:12 

  废除现行城乡分隔、特级特权的户籍制度。
  
  ----可能么,现实么?
  
  从东北农户稻谷卖不出去来看,我国可能真是温*总*管对外说的那样,粮食不短缺。
  
  ----大家都没有数字,呵呵,只能瞎猜,我也觉得奇怪,但愿真的不缺粮食。只要有粮食,皆大欢喜:)我最近看杂谈还有经济论坛,还有房产观澜,最热的帖子就是关于粮食的了,呵呵,争论的十分激烈,看来关天也开始了。
  ----其实卫星遥感技术这么发达,要估计北方小麦产区,南方水稻产区的产量,只要遥感就可以有个大概的估算了,可惜粮食数据一直是机密,加上中国的统计水分,实际有多少,鬼才知道呢:)

作者:梦绕神州 回复日期:2008-4-12 17:49:42 

  作者:王大麻子 回复日期:2008-4-12 15:47:59 
  
    作者:李灵灵 回复日期:2008-4-12 12:32:17 
      我也给麻子兄补充两点:
      
      一是抢救农村的生态环境,80、90年代我的家乡还能看到巍巍青山、明晃晃的沿塘,现在一切都被污染破坏了,河塘里再也看不到活蹦乱跳的鱼儿,家家户户打井用地下水。长此以往,山河不在,农村的土地再也不能养人了。看看人家日本、美国的乡村,环境保护多好啊。
      
      二是打破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后,逐渐实现村民和城里人享有同等的福利待遇。
    =======================================================
    的确,在平原地区,污染很严重.这是不使用农家肥(结果农家肥积累成了污染源),只使用化肥的结果.
    在山区,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很多边远坡地被弃耕,生态反而有所恢复(这在天涯经济论坛有一个贴子,讲四川的情况).
    
    另确实应建立城乡平等的医疗养老福利保障.
  ================================
  十来年没回过老家,前两年回了一次之后,再也不想回了。我老家在江南,小时候山清水秀,这次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去后,看到的确是到处是污染的河流、水草疯长发黑发臭的池塘、杂乱衰败的村镇......真是太失望了

作者:新浪潮开始 回复日期:2008-4-12 18:21:45 

  这个正权还有希望吗?档就要完了!

作者:我是f_q 回复日期:2008-4-12 18:24:49 

  谷贵饿农,谷贱伤农

作者:左右穿梭 回复日期:2008-4-12 18:49:57 

  去年农民种粮是受了益的,今年不好说。

作者:王大麻子 回复日期:2008-4-13 9:22:32 

  农农民不懂科学,滥施化肥(农药),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这是重要的污染源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08/0413/82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