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危机,就是外资对中国产业的扫荡,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收购中国的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价格之低完全如同抢劫。”“外资实质上在勾结中国买办集团,用廉价并购方式把中国五十八年来创造积累的财富席卷而去!”这些震撼了众多网民的话来自学者张宏良,但同时在金融业界内外也出现了众多相反的声音,认为面对这种中国与世界接轨的表现无须大惊小怪。哪些是偏激之辞?哪些又是肺腑忠言?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数家银行近一年间所历经的风流云散。
——中国
——中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瑞银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投资中国银行共51.7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03亿),收购价格122元。上市后,按照2007年5月 10日盘中价格6.26元计算,市值最高达到2822亿元,四家外资公司净赚2419亿元人民币,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收益6.6倍。
——兴业银行。2006年,香港恒生银行、新加坡新政泰达和国际金融公司共出资27亿元,以每股2、7元的价格购入兴业银行10亿股,上市后,股价达到37元多,三家外资公司净赚约370亿元。根据2007年2月12日《参考消息》报道,以后每年部有300%以上回报。该银行上市募集资金共15995亿元,等于全部送给了三家外资公司。该银行国内发行价格每股1598元,吸引的网上同下申购资金高达11610亿元。
——深圳发展银行。美国新桥投资集团以每股3.5元购买深圳发展银行3.481元/股,目前股价已达35.8元,投资增值10倍,按照深发展20亿多股计算,新桥用1218亿获得了700多亿。根据新桥目前的做法,很快将达到1000亿元。而新桥集团本身就是庄家,根本不是银行,如何能
我国银行治理结构?况且整个银行都被美国人拿走了,即便改善对我国显然毫无意义。
——华夏银行。德意志银行和萨尔奥彭海姆银行联合组成的财团将出资26亿元人民币,购入华夏银行约5.872亿股份,占华夏银行总股数的14%。每股价格4.5元,现在近14元,净赚56亿多人民币。目前已被德国银行控股,500亿落人对方手中。目前德国人对华夏已形成了联合控股,该银行名义上还是中国的银行,实际已成为外资控股银行。
——
——中国建设银行。上市前,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分别斥资25亿美元和14.66亿美元购买建行9%和5.l%的股权,每股定价约0.94元港币。发行价格2.35元港币,最高市价5.35元港币。按照目前建行共有2247亿股计算,两家净赚1300多亿港币!
——浦东发展银行。花旗集团出资6700万美元收购浦发行4.62%的股份,超过1.8亿股,每股约2.96元,并且协议规定日后花旗集团有权收购19.9%的股份。目前浦发行股价超过38元,花旗净赚62亿元。目前花旗尚未行权,一旦行权将赚取62亿元的数倍。
——
——广东发展银行。2006年美国花旗银行以联合收购的名义,自己出资不过60亿元,就控制了拥有3558亿元总资产、27家分行、502家网点,与世界83个国家和地区917家银行具有代理行关系,连续多年位列全球银行500强的广东发展银行。并且
目前,外资银行在华进人了加速发展期、中国全部银行无一例外地已被18家外资银行参股或控股。
去年底,我国银行开始正式对外资开放,当时就有学者疾声大呼提醒银行和地方政府一定要以众多民族工业消失为前车之鉴,面对外资“无须夹道欢迎,更无须战战兢兢,但必须冷静应对”,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还是让这些学者感到绝望。
花旗入主广发行,是在2006年底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前夕,外资银行第一次获得中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权。我国为了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专门规定,外资单独参股中资银行不能超过20%,联合参股中资银行不能超过50%,这本来是保护我国利益的一个法规,结果反而起到了反作用。为了绕过这个法律,美国花旗以联合收购的名义,联合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和中国信托各掏60亿收购广东发展银行,并且收购协议明文规定,中国移动、国家电网、中国信托只是“陪太子读书”,不得参与任何经营活动,包括人事权在内的银行全部经营管理权,统统交给美国花旗银行。之后花旗银行便以联合收购的名义,出资60亿人民币收购了拥有3550亿资产的广东发展银行,一个3550亿的大银行加上中国移动等三家交付的180亿现金,换来的是区区60亿,中国辛辛苦苦创办的一个大银行就这样送给了美国人。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买卖方式,根本无法令国人接受。
同期,40元的兴业银行上市之前以2.7元的价格卖给外资,6元多的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以1.66元和1.22元的价格卖给外资,仅这三家银行2006年差价损失就超过5000亿人民币,整个金融界损失超过1万亿元!外资并购本身没有错,但是应该按照市场价格买卖资产,像如上这样以不到十分之一的市价卖给外资,以高于外资数倍甚至十数倍的价格卖给中国人,这样做的动机和利益是什么,能给中国带来什么好处,实在令人雾里看花。
据一位接近广东省政府的知情人向媒体透露,在广发行的重组与引资中,广东省政府一直在起主导作用。花旗银行、法国兴业、平安集团这三家的竞标团的挑选也是广东省政府在主导进行。综合权衡后,广东省政府最终决定选择花旗财团。其实,中国官员的政治风险意识向来敏感,白送外资一个银行还搭上180亿现金,别说老百姓知道了会骂娘,即使落到政敌手里也是一个摆脱不掉“汉奸”的招柄,应该是没人轻易做这种事们的,很显然,谁愿意为外资白白搭上自己的政治生命?可偏偏花旗银行就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有官员曾经专门就民众的疑问给出了一个看似颇有道理的答复,说贱卖银行股是为了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但是这实质上却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托词。像广发行,已完全摇身变为外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有无改善,其实与我国已经没有了丝毫关系。
上述廉价卖给外资的银行股,无一不是远远低于市场价格,最低的如兴业银行甚至不到市场价格的十分之一。仅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四家损失就超过7500亿元,仅2006年一年银行股贱卖报失就超过6000亿元,整个银行金融领域能统计到的损失就超过万亿。这些损失如同战败赔款那样让国人痛心。学者张宏良举了一个例子:目前解决全国的医疗问题每年6800个亿就够了,可是仅仅几家银行就把全国的医疗费用送给了外资。
这是怎样触目惊心的掠夺!
金融和国防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标志。因为在国际分工已十分发达的当代社会,许多需求都可以通过交换或贸易得以满足,但唯有金融和国防是花钱也买不来的。当今世界,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强大的金融产业,谁就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主角。在金融犹如国防的情况下,我们还在大量廉价地贱卖金融企业(卖股份或合资),有些监管高层还明文规定商业银行改革必须引人境外战略投资者,成立基金管理公司必须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合资。这样“大跃进”式地在金融领域招商引资,正可谓引狼入室,不出五至十年,我国金融企业的股份将有一半以上被外资廉价获得;从而使我国的金融业*控在外资之手,也就是说我国的经济命脉络掌握在外资的掌心。这样的前景不值得我们警惕吗?
正因为金融的重要,外国政府总是千方百计地对他国金融资本进入设置障碍。试问中国的金融企业哪家能轻易地在西方发达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廉价获得他们的金融股份?中国建设银行在纽约和伦敦己设了十多年的代表处,至今还不能升格为分行。根据新加坡银行法规,如果一个银行的控制权在外国政府或政府代理机构手里,新加坡政府就不会批准这个银行在新加坡开展银行业务,中国银行在新加坡至今没有领到完整的银行执照。而淡马锡和星展银行是新加坡政府控制的金融机构(类似于我国的汇金公司),却在中国大量购买中国的银行股份、基金管理公司股份,甚至还要在中国控制一家全国规模的银行。为什么我们没有类似于新加坡政府的金融保护政策?
全球金融进入一个飞速变革的时代,中国的银行业狼烟四起,到处是外资贪婪的目光,真让大家的心都紧了。面对外资狼友何去何从,中国银行业已经到了抉择的关头。
原载:《中国财富》 作者:胡雄